最近翻了一本小书《掌控大脑习惯》,是日本脑科学和神经外科领域的资深学者筑山节所著。他在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科普一些基本的大脑知识和科学用脑的习惯。
这篇文章是针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会把书中对我比较有帮助和有启发的点分享出来,从每天都可以做到的一些小习惯,到工作学习离不开的效率、执行力,再到利用大脑的机制去“作弊”的方法,它们都非常实用且容易做到。当然,感兴趣的朋友也随时可以在《微信读书》中打开阅读!
小习惯大改变
习惯 1:时常整理大脑
我们经常会有大脑一团乱麻的情况,大脑里仿佛装着一坨难以名状的浆糊。当我们有重任在身或者是对接手的新任务非常陌生时,这种感觉就更加频繁了。
“感到混乱的原因是思维未经整理。”这时候我们可以先从两个方面的整理入手,来帮助恢复大脑的“清晰”。
整理物理空间:人一旦开始整理自己身边的物品,大脑也会紧跟着整理思维。在头脑乱糟糟的时候可以先从整理自己所处的物理空间开始。例如,按照功能分类,对办公桌或者住处进行规整。《自习室》中主播姥姥就有这样的习惯,她在收拾房子的过程中会感到“可控”,同时收拾完了之后整洁清爽,也能给人心情上的愉悦感。
整理思维空间:写下来,是目前实践下来最优的帮助整理思维的最佳的方式。通过写,那些漂浮的思绪可以沉淀下来,变得可视化、可感知。通过写,我们可以拉高一个维度来看待自己,就好像开了一个”领导"视角,这个领导会在我们要做很多工作的时候,明确地说“今天请集中把这两件事处理好”、“这个时间段内请专注思考这一件事”。ta要求明确,全程监督,并给予帮助。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安心地专注于工作中了。
习惯 2:开启早晨的正确方式
作为一名脑科医生,作者的习惯是早上5:30起床,8:30到医院工作,中间他还会做这些事情:起床开窗,让阳光进来,上楼叫醒孩子,开口说话;简单收拾房间,轻量运动身体的同时也能简单地用到额叶所支配的选择和判断功能;收拾完,带着小狗散步一小时,通过血液循环让大脑活跃起来。路上遇到熟人还会简单打招呼。因为在早上发出点声音说话,对大脑是十分有益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在早上加入以上几个关键习惯,帮助更好在早起后激活大脑 :开窗呼吸新鲜空气、适量收拾和运动、尽量开口说话。另外还想补充的是,在睡醒后 20 分钟内让眼球可以接收到自然光照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让大脑明确知道,现在是白天,从而更好调节体温、激素和能量的节奏。
习惯 3:通过活动眼睛来锻炼思维灵活性
现代人过度注视在屏幕上,在狭小的空间内近距离地看东西。因此需要时不时眺望远方。每一个小时充分活动一次,可以上下左右以及斜向活动眼球。还需要有意识地调用眼睛的聚焦功能。从窗口眺望远处的建筑物、欣赏空中的云朵、观察高空中划过的飞机;而后,就该将注意力切换到尽量小的、近处的世界,比如观察植物的叶脉、观察蚂蚁在地面上的行进。
像这样动态地活动自己的眼睛时,大脑处理信息的结构也会动态地切换,思维会更加灵活。当然也可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选择听音乐或者只是让环境音进入耳朵,效果也会很好。
工作学习的好方法
方法 1:如何提升效率
提升工作学习效率的关键在于提升大脑的基本转速和专注力。但大脑的转速和专注力不是想让它提高就能提高的,大脑无法向自己发出这样的指令,我们能做的就是清楚时间和工作量之间的关系。要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需要明确自己要工作到什么时候。
类似于速度=距离/时间。这里的速度就相当于大脑的转速,距离就是任务量。如果不给自己一个时间限制,那就相当于大脑的转速基本上无法提高。
可以回想一下以往在学校里参加考试的经历,有些考试的规定时长是90分钟,正是有了这个限制我们才能在这段时间内尽量去答出对应的题。如果没有时间限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屡屡感到腻烦,说不定就需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来答题都无法集中精力。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在一天中给自己创造几个“考试时间”,来调动大脑的专注力、提升转速。还有一个可以注意的点是,“处在考试中”的状态结束后,不要马上休息,而是把基本转速仍然很快的状态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可以检查之前完成的工作并加以改进,也可以利用起来处理一些杂务。因为没有时间限制,所以大脑的转速会逐渐下降,大脑也会感到疲劳需要休息;得到了休息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次重复“热身-考试状态-努力工作直到基本转速下降-休息…”这一过程中。
方法 2:如何提升自己的执行力
如何提升执行力一直是让很多人(当然包括我)很头痛的问题。我们往往能比较无痛地做到第一步,即:制定出执行计划。这一步当然是重要的!在当天早上或者前一天晚上把当天需要做什么的事情写下来,一项项地列清楚。有人可能会说不用写下来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要做,但是写下来人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减少遗忘、拖延。如果想要效果更好,还可以添加一些时间限制,比如“这件事在几点之前完成”,这能让大脑感觉到时间上的限制,更加提升执行力。
第二步,同样是重要的,但却总是被遗忘的一步,就是去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当我们能按照计划执行,大脑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提高行动的积极性;当未能按照计划执行,不妨分析一下:是因为计划外的事情占用了时间?因为精力不足?因为动力不足?是什么导致了动力不足?还是因为自己的专注力不够?等等。一旦掌握了这些状况,我们就能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行动计划,对自己越发地了解。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闭环的心态。如果只是列出计划,但是从不跟进执行的情况,不去看看完成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完成的原因是什么,就无法跟踪自己“真实”的水平。比如,我工作日每天有3.5 小时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这个时间里我可以安排多少适量的工作才刚刚好可以维持比较高的效能感。“自知之明”也是一点一点磨练出来的。执行力也是完全基于自己对自己现有能力了解的基础上。
偷偷变强的作弊手段
这个作弊手段就是:利用睡眠时间精进。是不是觉得这个手段非常“逆天”? 想必你想的和我一样:都睡着了,怎么提炼思考?但我查阅了一下,还真有不少著名人士采用了这个方法。
比如,达芬奇被认为就是采用了「乌贝尔曼睡眠法」,这种睡眠方式是每隔四小时小睡20分钟,可以让大脑频繁地进入REM梦境阶段,也就可以让他的大脑频繁地在睡眠中进行信息重组、梦境加工。
这是因为在睡眠期间,大脑并没有因为信息的输入被切断就停止工作,相反它仍在工作中。大脑会在这个时候“得闲”,在获取的信息中进行辨认和取舍,以便整理白天的信息与大脑已有记忆之间的关联。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质,有意识地训练大脑在睡觉期间更加“有目的”地整理。可以达到的效果就是:一觉醒来,原本没有任何思路的问题,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具体的做法是:睡觉前把比较有价值的信息保存到大脑里面。例如,一个较为开放式的问题以及想得到的结果:在构思一篇主题文章,但是收集到的信息比较繁杂,就可以在睡前大致浏览这些信息,并给自己下达一个主要目标:整合出大致的写作思路。入睡后,大脑就会整理这些信息,第二天醒来时或许就会出现更加清晰的想法,这时候就可以及时地把这些想法大致记录下来,然后继续其他工作。到了第二天临睡前重复输入信息、大致思考、入睡,这个循环。
作者打包票说,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生活方式,就容易产生构思精巧的创意。我是相信大脑是非常勤快的器官,以及的确是有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在走路、洗澡或者睡觉的时候做出来的!所以,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人对大脑开发的程度远远够,遵循科学的用脑习惯,养成好的生活方式,大脑也是可以越用越强的。试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