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思考》这本书,第一部分讲到了清晰思考的四个敌人,即情绪默认值、自我默认值、社会默认值和惯性默认值–它们都是根植于大脑中的倾向,让我们更加容易去进行自我保护、认知和维护社会等级以及捍卫自己和自己的“领土”。
这种倾向仅凭意志力是无法使其消失的,但是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惯性”的力量来扭转局势。惯性的力量非常强大,不好的想法、行为,在惯性的加持下就会显露出不好的力量,但若我们训练自己,始终以推进自己的目标为最大的目的去思考、感受、行动,惯性也能将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从而帮助我们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第二部分,作者介绍的就是四种重要的势能。我们通过培养锻炼自己的这四个势能来训练根植于头脑中的野马般的天性,利用它们来扭转默认值,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清晰思考以获得自己期望的人生状态。
1.自我问责
自我问责是一种势能,它让我们认识到,尽管我们无法控制一切,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应对一切的方式。这种心态会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采取行动,而不是逃避躲起来,否认发生的事实。它能将我们遇到的障碍转化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生活中很多时候,当一些不如愿的事情发生了,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大多是“这不公平”、“不应该是这样”、“我真是倒霉”。这里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我们总是会对“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讨价还价、争论不休,而不是接受它目前的运转方式。这么做最大的问题是:当一个人不接受世界真正的运转方式,就是转而证明自己是多么“正确”上面。当期待的结果未能发生,就很容易去怪罪别人或者环境。在这种怪圈里,人关注的是“自我”,而不是“结果”。
杰夫·贝索斯说,“抱怨不是办法。你只能同现有的世界合作,而不是同你所期望的世界合作。”自我问责,就是选择去看到现有的世界,并选择无论何时都决心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出类拔萃的人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已经拿在手里的牌,也不会浪费时间去“祈祷”牌会变好,而是专注于去打好自己的牌,以取得好的结果。
我们太适应于通过别人的奖励或者批评来行事,很多时候做一些事情的目的纯粹就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反馈。但是自我问责的势能,就是一再巩固自己对自己的“控制权”,在告诉我自己,我对自己的诚实判断,比任何人的判断都重要。负起这份对自己的责任,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不去说“都是事情太难了”、“都是手机太好玩了”、“合作的人实在是太傻了”,而是多想:我可以做些什么以获得更好的结果呢?我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推动哪个部分?多看看自己手里已有的牌,把它打好。
2.自我认识
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中有这样一句话被刻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我认识不仅是清晰思考的一个主题,更是人生探索的一个重要主题。
理解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当然,除了认识自己的硬技能,还必须清晰自己在什么时候容易受到默认值的影响。也许在累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悲伤、愤怒;在别人的嘲讽中容易敏感脆弱不坚定;在压力之下总是倾向于冲动行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容易受到默认值的影响,往往就会不知不觉在这些时候被默认值控制。
在投资界鼎鼎大名的查理·芒格,也是一直践行这个道理的标杆,他坚持“只投资自己能透彻理解的公司”。这种坚守“能力圈”的原则就是源自于他对自己的清醒的认知: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更好地聚焦于自己的优势。
3.自我控制
当我们看到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或许会因为失去辅助的工具而感到害怕,因为自己摔了一跤而哭泣,我们就能够知道情绪默认值会如何影响一个没有经过自我控制训练的人。但是,可别以为只有小孩才这样,如果细心观察,生活中其实很多所谓的成年人,依然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很多时候只需要观察自己就够了)。
自我控制就是能够把自己的情绪当作是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和管理–除非得到允许,否则它们无法决定我们做什么;自我控制就是在自己和自己的情绪之间拉开距离,意识到你有能力决定如何对情绪作出反应,也可以进行清晰思考,它们是否值得我们去作出反应。如果要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自我控制其实就是在为理性思考创造空间,而不是盲目地跟随本能。
短线来看,自我控制可以帮助我们拉开与情绪之间的距离。因为情绪默认值就是试图去消除我们与情绪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在未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去作出反应,它要的就是当下的胜利,哪怕这种胜利是以毁掉未来作为代价。 这时候,我们就会需要自我控制,来完成对情绪的控制。把自由反应的空间争取回来,不让情绪得逞。
长线来看,自我控制可以保持我们在一个长期项目上稳定和积极的投入与参与。灵感和兴奋可能会让我们开始行动,但是坚持不懈和日常习惯才能让我们保持向前,直到目标完成。任何人都可以有几分钟的兴奋,但当一个项目耗时越长,能为其保持兴奋的人就越少。但卓越的人会自我控制,不管怎样都在坚持、都保持积极地参与。不管当下我们是否想去做,自我控制会驱使我们去做应该要做的事。
4.自信
在阅读这本书关于自信的定义之前,我所理解的自信(confidence)是一种对“我可以做成某件事的相信”。但在读完之后,我新认识的自信是:如何更好地做正确的事,关注于事情的结果,而非自我。
自信是一种势能,它让我们专注于想清楚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关注谁是正确的(过度关注自己是不是正确,是自我,而非自信)。自信也是面对现实、承认错误的势能、也是改变的自己的势能。结果高于自我。去站在正确的一面,而是不成为那个证明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人。
书中举的一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一位女士向作者咨询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她是公司下一任 CEO 的两位候选人之一,她们共同针对一个棘手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她的方案明显有很大风险,但是她的对手的解决方案却是更简单、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但是她一个劲地解释自己给出的解决方案,很明显,她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为了能够帮助到她,作者分享自己的看法:“我也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如果我的想法不是最好的,那么我就是一文不值的。直到我自己去运营一家公司,我才意识到这个想法有多么地离谱。当一切都压到你的肩上,你就会专注于“是什么是正确的”,而非“谁是正确的”。于是作者问这位女士,“你若是持有这家公司百分百的股份,且一百年都不能卖掉,你会怎么做?” 或许是因为收到了启发,几个月后,这位女士又联系上了作者,分享自己得到了ceo的职位。因为她放弃了证明自己是对的,选择了支持竞争对手的正确的做法。这反而让董事会看到了她能放下自我,以公司利益为重的特质,所以董事会认为她是 ceo的合适人选。
所以我们更加应该聚焦在去做正确的事情上,而不是成为那个一直在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的人。不要让自己的 ego 成为我与正确之间的阻碍。
作者本人也因为培养了这四种势能,才得以做出更符合自己期待的人生决策。他原是在一家情报机构工作,在那里工作的人大多数都会在那里度过人生的整个职业生涯。那里有令人艳羡的高薪和养老金,而且同事都是聪明绝顶、矜矜业业的人。
所以当作者提出辞职,同事们都非常惊讶,一直再告诉作者,他失去了一个多么宝贵的工作,例举他会失去的很多东西,例如养老金和各式各样的福利,但唯独不说的是,他能得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支配时间的自由。
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他的四种势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他有自信,所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正确做对自己而言是正确的事;有自我认识,所以清楚,拥有支配时间的自由对他而言是比稳定的工作和福利更重要的事情;他能自我控制,所以哪怕失去工作也能非常自律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从不赖床,毫不迟疑就可以开始工作;而且他有自我问责的能力,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设定比以往更高的目标,而不是因为没有别人制定标准就任由自己制定“蒙混过关”的标准。
正是在这四种势能的助力下,他从一位匿名的情报分析员,成长为深受欢迎的认知教练、思想领导者。
清晰思考的四个敌人(情绪默认值、自我默认值、社会默认值和惯性默认值)代表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倾向,而这四种势能——自我问责、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信,正是我们可以主动训练、反转局势的力量。它们不是忽然之间的顿悟,而是在日复一日的选择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势能——它们会在关键时刻助力我们抵御本能、看清方向、继续前进。
如果说清晰思考始于对抗本能,那持续地清晰思考,就源于这四种势能的积累。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对你有启发。Keep going!去轻盈地思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