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错了》

《我可能错了》是年前阅读的一本小书。作者年少有为,26 岁就成为了瑞典燃气公司首席财务官,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想做去僧侣。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他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可以看成是他的修行笔记。一开始抱着随手翻故事的心态阅读,但是没想到读得津津有味,也记录了不少笔记、划了不少线。今天把书中带来的感触分享出来,希望这本书带来的思想的涟漪,可以再持续下去。

今晚,我想送给大家一句神奇的曼特罗。” 我们都吃了一惊。因为众所周知,森林派传统杜绝一切与魔法和神秘主义相关的事物,认为这些事物毫无价值。用近乎完美的泰语,阿姜袈亚裟柔继续语气平缓地说道:“下一次,当你感觉到矛盾正在酝酿时,当你觉得和某人之间要起冲突时,只需用任何你喜欢的语言,真诚而坚定地对自己重复三遍这句曼特罗,这样一来,你的忧虑就会像夏天清晨草地上的露珠一般蒸发消散。”

*全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竖起耳朵,迫不及待想要听他接下来要说的话。他稍微向前倾了倾身,为了增加效果而稍作停顿,然后说:“好的,大家准备好了吗?这句神奇的曼特罗就是:我可能错了。我可能错了。我可能错了。”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收获到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距离」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可以选择不去做一瓶可乐,别人随意摇几下,我就充满了气,随时都要爆炸。读到这句mantra,又强化了自己的这个认知,即,退一步、留点空间、不要急着去做出下意识的反应,给理智上场的机会。

当「情绪」霸占了大脑中的工作台,兴风作浪的时候,「理性」在一旁被绑住了手脚不能工作。如何解救理性,让它有上场的机会呢?承认:我可能错了!这并不是否定自己的感受,而是看到这种感受,却不被它使唤着做出一些事后容易后悔的事情。正如毛姆所言,“稳定了情绪,智商才有上场的机会。” 说出“我可能错了”这句咒语,总是可以把一部分的「理性」召唤回来,让自己不是在极度偏颇的时候,做出更加明智的事儿。

显然,这种智慧是永恒的,且不从属于任何具体的宗教。我可能错了。

一位智慧非凡的波斯国王统治着他的王国。在他的臣民中,有一个人很想知道国王英明统治背后的秘诀。这个人走了几周的路,来到了国王的宫殿,在那里终于得到召见。这个人跪在国王面前问道:“陛下,您的治国之道公正、祥和、深得人心,秘诀到底是什么呢?”国王摘下他的金戒指,交给来访者,说:“你会在这枚戒指里发现我的秘密。”那人把戒指的内侧举到光前,大声读道:“一切皆会过去。”永恒并不存在,万物皆为无常。你可以把这当作坏消息,也可以把这视为好消息。

当伊丽莎白和我决定结婚时,我请求征得她的同意,在我的结婚戒指上刻上一句独特的铭文:一切皆会过去。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权利的游戏中》无面者传授给艾丽娅的信条:Valar morghulis. Valar morghulis. (瓦雷利亚语:凡人皆有一死,凡人皆需侍奉。)当时看的时候,很不解为什么当要进入一场战斗的时候,却要和自己说“凡人皆有一死”?这样不是更加消极应战了吗?反正都要死,战不战斗又有何区别?

但是现在的我,却不这样觉得了。就如同书中所说的“一切皆会过去”,它暗示着,好的东西不会持久,反而让人会更加珍惜当下不容易的“好”;坏的事儿也不会一直都是坏的,也有可能变好,当在困境中听到这句话,那就是一种救赎。

“我们在宁静中学习真知,以便在暴风来临时铭记。”这就是人们参加静修或花时间冥想的原因之:为了练习。

我们不能在禅堂里过完一生,然而,当我们还是新手的时候,当我们还没有掌握某些技能的时候,不妨先在顺境中练习。在这里,我们可以在平稳和安宁中打磨技巧,以便更加沉着而稳健地走进晴雨难测的日常生活。这是因为,我们学到的所有东西也当然应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否则,这些东西的价值何在?

以前很喜欢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睡前 10 分钟冥想。当时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白天忙碌一天之后的紧张感,让自己可以获得好不容易一刻的安宁。我把冥想练习和真实的生活分隔开,觉得冥想是神圣的、是好的,生活是一团乱麻需要用冥想时刻来治愈这种“麻”感。

生活总是会不可避免地给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的暴风雨,可能有时候相对缓和,但是仍然会让人晕头转向、措手不及。每当此时,内心也是乌云密布看不到一丝光亮。读到这里才意识到,需要把冥想中修习到的更加平稳、坚定的内心,运用在面对生活风暴的时刻中,让我们有机会和另一个自己结盟,成为共同抵御风暴的盟友。让“平常心”得以延续下去,哪怕置身风暴中心。

冥想不是为了逃避风暴,而是可以更平和地拥抱风暴。

我花了半辈子的时间进行自我深化、理解和培养,本该带着满腔闪闪发光的永恒智慧重返故乡。然而,我却觉得自己成了全瑞典最不快乐的一个人,我脑子里唯一的声音,就是对于未来震耳欲聋的咆哮:“一切只会越来越糟。”这种感觉,就像手持一把木剑、头戴报纸叠成的小头盔,却要迎战一条喷火的龙一般徒劳。

这种焦虑,是我所知的最为严苛但也最为优秀的精神导师。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拼尽全力不去相信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因为,虽然那些黑洞般的可怕想法是如此令人信服,但我先前的学习和修行还是为我提供了一条极为纤细的救生索。尽管我的内心和周围一片黑暗,冥想还是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憩的避风港,一个得以喘息的空间。

由于我对“放手”的多年修习,在最暗无天日的时候,我仍然可以调用这种能力。虽然无法次次做到,但我仍然经常能够把注意力从那些可怕的想法转移到一呼一吸上。”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逐渐达到了可以不受干扰地撑住两次连续呼吸的程度。冥想帮我挺过了难关。过了十八个月,我才重见光明。

这一章让我读起来十分感动。一个在泰国修行了 17 年的僧侣,为自己的身心成长花费了巨大的努力、经过了诸多的磨练,才好不容易练就了面对生活真相的勇气,以为自己可以更加平和地面对接下来的普通人的生活了,但是现实却给他带来了致命的一击:他已经和故乡的现实生活脱节,无法很好地融入,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一件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准备好了,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但是现实会露出面目可憎的一面,让人措手不及。有的人可能就此沉溺,忘记了这个时刻,正是去检验之前的修习是否真的到位的时刻。

《西游记》里九九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是通天河落水之难。即便是取得了真经,也并非代表着一帆风顺,还有诸多的考验和意外会随时降临,而这些时刻,恰恰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阿姜帕萨诺开始讲述他十六年来第一次回家时的情景:那是圣诞节期间,他待在父母家里,与大家一起过节。一天深夜,阿姜帕萨诺和一位正在喝威士忌的堂兄弟坐在桌旁,过了一会儿,这位堂兄弟又倒了一杯,推给阿姜帕萨诺。 “喝一杯吧?”

“不用了,谢谢你,在我们的传统里,僧尼是不喝酒的。” “

嗨,得了吧,”那位堂兄弟劝诱道:“反正又没人知道的。”

阿姜帕萨诺抬头看着他,平静而真诚地回答道:“但我知道。”

那些让我感到羞耻的事情、担心别人发现的事情、知道自己做错了的事情…这些,都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拖着这些负担行走,是多么地劳神费心。想象一下:远离这些阴影、不因为亏心事笼罩在痛苦的回忆中。就这样走完一生,会有多么美好。“一切终有结束的一天,不要在身后留下任何阴影。” 对自己诚实,对自己的信仰诚实,这就是让心没有负担的诀窍。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持续终生的关系只有一段,从第一口呼吸开始,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为止:那就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想象一下,如果这段关系中充斥着慈悲和温情,那该有多好。”

当头脑咆哮“我不应该对这件事还有这么强烈的糟糕的感觉、我不应该对这件事有任何反应、我不应该被激怒、不应该这么容易受伤、不应该心怀妒忌和怨恨…这些自我的谴责,把原本可以上场的平静的声音给打破了。

自我谴责的情绪,对任何深陷情绪难题的人,都是无事无补的,这就像是一个孩子因为撒了牛奶本来就已经觉得很愧疚了,这时候家长还是走到她面前谴责了她一番,只会把情绪的火把继续点燃。

相反,试着尽可能用慈悲和理解,审视这些“黑暗”,不受它的蛊惑,而是将它拖入光明之中,就像是那个家长,没有谴责孩子,而是抱了抱她,告诉她,it’s okay!it’s okay!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