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都经历过“一看就会、一学就废”经历。比如刚跟着博主学了一个折纸,看一遍的我立刻觉得,我会了!当我放下视频开始自己去做的时候,打大概率会卡在第二步。再是每次千辛万苦找到一个想找的东西后,想着用完后,一定要放在一个地方绝对不会忘记的地方,一般第二次依旧酷酷寻找。借用电影《西虹市首富》里演的那样,简直就是“马什么梅”“什么冬梅”的生动写照。这里面既是因为大脑的局限性,也因为那些信息并没有进入我们的长期记忆里。到了记忆笔记上,更是如此。
以前,虽然不想承认过一下眼睛,并不足以让我记住那篇笔记这个事实,但是,我还是发现了,我在“看与看见”中间的偷懒。即,有时候,看到自己记录的笔记,也会想快速的刷一遍,我的眼睛记住了,就等我的大脑也记住了。但是,从我内心偷偷作弊这个点说,我的眼睛肯定也经常跟我的大脑合谋,在我的默许下,做了很多欺骗我的事情。
我们在讨论“回顾”这个功能时,选择对笔记内容进行“挖空”后,我是很担心的,担心自己在回顾的时候,会不会像是回到了上学时候我最害怕的“完形填空”。有一种“做题”的压力感受。当时我觉得,是不是还得在感受和理性上,选择相信人性。
实际上,当我对那些挖空较多的笔记内容,不想进行填空,只想偷看“参考答案”的时候,我就闭嘴了。是的,你得承认,在简单和“复杂”的对比下,大脑只想偷懒,选择最省力的那个选项,在美好“想象”和打脸“现实”的对比下,我还是老老实实地,认真填空,思考这篇笔记,我为什么记,此时此刻,我能在这篇笔记的刺激下,产生什么样的新反应。当我试图让这篇笔记在我的脑子中停留得够久,也就更有机会形成记忆。嘿,最近刚看到的“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正好可以用在这里,如果你想记住一个知识,那就让这个知识尽可能地在你大脑中停留够久。
所以,认认真真“填空”,老老实实“做题”,尽可能地“迭代”历史笔记,云端是没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在盯着你的一言一行,但是,你全都知道!